正月初一到十五的风俗列表 春节是正月初一吗
春节到底是不是正月初一?实践证明, 这个问题看似不难~说真的藏着不少有趣的细节。眼下咱们过年总说"大年初一",但翻开历史课本会发现;古代人管正月初一叫"元旦" -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改叫"春节"。
这事儿得从民国初年说起 -当时推行公历,把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就改叫"春节"了。但需特别指出的是老百姓心里,正月初一永远是最核心的年节,从这一天开始的热闹劲儿,能一直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呢。
正月初一这天讲究可多了,老辈人说千万不能动扫帚,生怕把财气扫出门。记得小时候看奶奶拿着红纸把扫帚盖住~说是"封财" -眼下想起来还觉得不一样有意思。这天还得吃元宝形状的汤圆~咬到包着的那颗- 整年都有好彩头。
要说春节是不是正月初一;看看这天的仪式感就知道了、拜年、压岁钱、开门炮仗~样样都是新年特有的符号.
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不一样暖心,出嫁的姑娘带着女婿孩子回门,大包小包的礼物要成双成对。北方人家这天还要祭财神,中午那碗馄饨汤叫"元宝汤" -喝的时候得用勺子轻轻搅;说是能搅动财运。我二姨夫每年这时候都开玩笑说:"喝了这碗汤、钱包鼓囊囊",逗得全桌人直乐.
初三的讲究挺有意思,传说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要早早上床睡觉。小时候总想老鼠怎么出嫁,最后被爸妈催着关灯,眼下想想这习俗倒成了赖床的好借口。一些地方还要在墙角撒盐米。说是给老鼠当嫁妆- 免得它们偷吃存粮,这法子既有趣又适用。
初四迎灶王爷的仪式最隆重- 家家户户摆上三牲果品,香烛要烧得旺旺的!记得爷爷说过:"送神要赶早、接神不怕晚"- 故而这天下午才开始准备供桌!
商家不一样喜欢选这天开市 鞭炮放得比除夕还响;图的就是"接神接财"的好兆头。
破五这天的习俗不一样解气 -憋了四天的垃圾终于能清扫出门。老北京人讲究"破五饺子" -要故意把馅剁得震天响 -说是把晦气都吓跑.商铺重新开张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整条街都弥漫着硫磺味儿,这才是过年的烟火气。初六送穷神的法子挺有创意 把旧衣服破鞋子扎成小人扔到路口,再泼碗七菜羹,寓意"送穷接福".广东朋友说他们还要"游神"- 把纸扎的穷神像抬着游街 概括来讲烧掉送走 -这仪式感比北方还热闹三分.
初七人日节这天广东人必吃七宝羹,七种蔬菜煮成一锅,说是吃了整年不生疮。北方人则爱在这天吃面条。长长的面条象征长寿。记得有年人日节下雪~奶奶说这是"天赐福寿",硬是让咱们小孩在雪地里打滚,说是沾沾天地灵气。
初八顺星节这天老辈人会教小孩认星星。夜空里找齐九曜星君的位置 -就能保佑整年平安。农家不一样看重这天天气,要是晴空万里 -证明当年五谷丰登。这习俗把天文与农事结合得巧妙极了。
初九天公生最是隆重,祭天的供桌要摆三牲五果~香烛从半夜就开始点。
福建人家会在庭院铺满甘蔗,说是给玉帝搭天梯;这创意既朴实又带着仙气。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小时候总偷吃供桌上的甜粿,被老妈发现就说"天公疼憨人"、总能逃过一劫。
初十石头生日这天磨盘碾子都要贴红纸!山东老乡会把冰罐子冻在石磨上初十早晨小伙子们抬着游村,冰要是不化就预示好收成。
这习俗把生产工具当神灵供奉;透着农耕文明的智慧。
十一请女婿的规矩挺贴心,岳家用除夕的剩菜回请,既节俭又显亲近。北方人家这天要请紫姑神、用稻草扎个小人供在茅房 -保佑家中女子平安- 这习俗眼下少见了,但那份对女性的关怀依然温暖。
十二开始忙活元宵灯会- 胡同里搭灯棚的竹架子咔咔响.手艺人扎的兔子灯、荷花灯堆满院子,调皮的男孩总爱戳破灯笼纸,惹得师傅追着满街跑。
这忙碌的景象,比最终看到的灯会更有年味儿。
十三试灯的夜晚最迷人家家把做好的花灯挂出来比美.厨房灶台上要点"灶灯";说是给灶王爷照亮回家的路。
南京夫子庙的老艺人说这天的灯火要彻夜不灭~照得整个城郭好像白昼。
十四的庙会开始预热,舞龙队在小巷里穿梭练习!猜灯谜的摊子最早摆出来,谜面写在红纸条上随风飘、引得路人驻足苦思.最绝的是卖糖人的师傅 能照着灯影捏出十二生肖,这手艺眼下难得一见了。
十五元宵节达到高潮 -北方的滚元宵南方的包汤圆,甜咸之争年年上演。夫子庙的灯市人挤人小姑娘提着莲花灯走鹊桥~小伙子在放天灯上写心愿。
这天的月亮不一样圆,照得各个人的笑容都亮晶晶的。
看着这些从初一到十五的习俗,就像翻开了一本活生生的民俗画卷。每一个日子都有有特色的讲究,连起来就是我国人最温暖的新年记忆!眼下年轻人尽管不再严格遵循一切老规矩 -但那些包着祝福的仪式感~依然在年夜饭的热气里、在微信红包的叮咚声中传承着。
可能前景的春节习俗会变得更时还,但只要正月初一那声"过年好"还在,只要十五的月亮还照着团圆的人家,这份文化血脉就永远鲜活。下次过年时建议你试着还原几个老习俗,说不定能品出爷爷奶奶那辈过年的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