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月初一是春节 为什么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
每当大街小巷挂满红灯笼、家家户户飘出年夜饭香气的时候,咱们就知道-过年啦!
可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我国人要把正月初一这天定为春节呢?尽管, 这背后可藏着几千年的农耕智慧同老祖宗们的浪漫想象!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个事儿 -看看这个传承了四千多年的节日,是怎么一步步从田间地头的祭祀活动变成全民狂欢的。
要说正月初一成了春节的起点~得从咱们老祖宗看天吃饭的日子说起!上古时期各位发现- 寒冬腊月过后太阳光越来越暖同、田里的种子开始冒芽 -这可不就是大自然在说"该准备播种啦"嘛!于是乎- 先各位搞起了"腊祭",在冰天雪地里摆上五谷杂粮,感谢神仙们去年给的收成~顺便求个来年风调雨顺。这个习俗可比咱们这时候贴春联早多了~那时候的"过年"老实说就是围着篝火跳跳舞、烤烤肉。和此刻的篝火晚会接近。
等到西周那会儿,《诗经》里都开始记载过年的事儿了。那会儿大伙儿冬天猫在屋里、用烟熏老鼠洞~酿好春酒孝敬老人但需特别指出的是既然各诸侯国用的历法不一样,过年的日子也不固定;有的在腊月有的在正月就跟着现在各地过小年时间差异一个道理!直到汉武帝搞了次历法大改革~颁布《太初历》把正月初一正式定成岁首;这才让全国老百姓有了统一的新年。您想想看这挺于给全国人民发了个"春节闹钟",从此以后贴春联、放爆竹这些活动都卡着这个点来,热闹劲儿可算凑一块儿了。
要说"春节"这个词儿。最开始可不是指过年。东汉那会儿史书里提到的坦白说"春节"说真的是说整个春天就与咱们这时候说"春季促销"似的。
南北朝时期更是把整个三月都算在春节里头 直到民国初年改用公历 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叫"春节"。
这改名背后还有段趣事呢-1912年那会儿说要"同国际接轨";把公历1月1日叫元旦,农历新年就改叫春节,综上所述老百姓根本不买账~该咋过还咋过最后只好妥协,把两个新年都保留下来了!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女娲造人的神话。
老话说"初一到初七、天天有讲究"。正月初一为啥叫"鸡日"?传说女娲娘娘头六天造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天才捏出小人儿.于是大年初一这天家家都要在窗台上撒把米喂鸡~既是感谢鸡大哥每天打鸣报晓 -也是讨个"五德俱全"的好彩头。您看眼下农村过年还讲究"初一到初七不杀生" -就是打这儿来的讲究。
要说春节习俗最热闹的时候,那得数唐宋年间。
唐朝人过年能连嗨半个月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开"春节联欢会"。老百姓逛庙会、看杂耍~比此刻跨年演唱会还热闹.宋朝更绝。年货大街能从腊八开到元宵、卖年画的、捏面人的、唱戏的,把汴京城挤得水泄不通!那时候守岁可不是干坐着;得喝屠苏酒、吃五辛盘。辣得人鼻涕眼泪直流 说是能驱邪避瘟。这习俗目前广东人过年吃盆菜还留着点影子。
到了明清两朝 春节过得那叫个体面!老北京讲究"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从腊月就开始忙活。紫禁城里皇上要写"福"字赏大臣,老百姓家家户户请灶王爷!
有意思的是那会儿春联可不是随便贴的,得找有功名的读书人写。要是谁家门上贴着当朝状元的墨宝;整条胡同都跟着沾光。此刻咱们吐槽"年味淡了"。可看看《红楼梦》里描写的过年场景,跟这时候也差不太多;无非是走亲访友、吃吃喝喝那些事儿。
要说春节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总能跟着时代变出新花样!
民国时期上海滩的摩登青年开始流行电话拜年八十年代家家守着电视看春晚;眼下连微信抢红包都成了新年俗。可不管形式怎么变、正月初一全家团圆的核心从来没变过。
去年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的老外们也跟着凑热闹放假;这显示啥?
表达咱们这个流传了四千多年的老传统;照样能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看着这时候年轻人既追星又拜年既刷红包又贴窗花的模样 -冷不丁觉得春节就像棵老树;根扎在五千年的土壤里,枝叶倒是朝着将来的天空生长。大概再过几百年咱们的后代会用全息投影拜年、乘太空飞船回家团圆;但正月初一那顿热气腾腾的饺子- 窗台上那对红艳艳的剪纸,永远都是我国人心里最暖同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