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日历 2010年12月日历带农历表
老实说,看着2010年5月的日历表 -农历庚寅年庚辰月里藏着不少讲究。五月初五端午节虽然落在阳历6月但五月的日历上早就用淡蓝色标出了芒种节气;农谚说“芒种忙- 麦上场”,这时候江淮流域开始夏收~日历上的节气标记成了农事指南.有意思的是5月1日当天黄历上写着“宜纳采嫁娶。忌修造动土”,这时候年轻人估计觉得是信仰。可当时还真有邻居家特意选这天订婚、说是看了老黄历上的吉时。在看阳历5月20日这个如今被炒成“网络情人节”的日子,在当年的农历表上只是四月初七,平平无奇但需特别指出的是透着真实-那时候的浪漫还没被商业包裹得这么紧。
这两个月份的农历表还有个特别之处-生肖交接。
5月还属于庚寅虎年到了12月尽管如此公历已近新年农历但需特别指出的是要等到次年2月才进入兔年。由此推断当年出生的孩子。在12月31日前都算“虎尾巴”。这时候说起来都是带着时代印记的谈资。
有朋友就是12月25日圣诞节出生;证明身份上是2010年但按农历算还是属虎,每次介绍自己属相都要想一想半天成了聚会的趣味焦点。
细看日历上的节气标记,5月5日立夏还有12月7日大雪这两个节点分外醒目。立夏那天老家要煮“立夏饭”~用豌豆、竹笋、咸肉还有糯米焖制。香味能从厨房飘到巷口。而大雪节气时母亲总会翻着日历念叨“该缝新被子了”。虽说遇到城市里有暖气,但老一辈还是守着节气过生活。关键问题在于什么?
这些藏在农历表里的生活智慧- 这时候用手机天气APP但需特别指出的是体会不到了。
说到节日安排;2010年12月的日历透露着时代特色.那年圣诞节恰逢周六。商家促销从12月24日平安夜就开始预热。但农历十一月十九的标注又在提醒这是佛教的观音诞辰。当时有个趣闻。有寺庙把圣诞派对还有法立刻会安排在同日。到头来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这种中西合璧的热闹场面。这时候回想起来都觉着新鲜.而5月的母亲节(当年是5月9日)在农历表上是三月廿六、不少花店老板会特意在日历上圈注,据说那年康实际上是馨进货量比往常多了三成。
对于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来说2010年的农历表就像时光胶囊。
5月日历里“庚辰月”对应的龙生肖元素;被设计成烫金龙纹印在日期栏上方;12月则用梅花图案点缀在冬至前后 -看着就有种踏雪寻梅的诗意。这时候市面上卖的文创日历,很多设计灵感还来源于这类经典排版!
有个做平面设计的朋友说他电脑里至今存着2010年日历的扫描图,每次做我国风设计都要参考那时的农历标注方式。
回头在看这两个月份的日历,会发现它们默默记录着时代变迁!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这个重大事件在日历上只是个普通周六,但农历三月十八的标注旁有人用铅笔写着“排队攻略”;12月广州亚运会闭幕式当天农历冬月十七的格子被贴上了赛事贴纸。如今电子日历能添加无数标签,可当年这种手写体还有印刷体交融的痕迹;但需特别指出的是更有温度。
保存好2010年5月还有12月的农历表;就像留着把打开时光的钥匙。
年轻人可能觉得查农历麻烦 但当你发现某些传统节日阳历日期年年变、就会明白农历的智慧-它用月相盈亏串起的时序;让文化记忆有了锚点.下次整理老物件时试试看翻翻这类带农历的旧日历,说不定能找到某个被遗忘的举足轻重日子 -有可能解开家族相册里的日期。
毕竟在数字时代,这种纸页间流淌的岁月痕迹~才是最珍贵的时光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