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秋分养生要点:秋分时节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

秋分养生要点:秋分时节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

投稿人:易算缘网 2024-10-05 20:58:42

一、原因:秋季气温逐渐降低,甚至忽冷忽热,这样的天气容易引起血压波动。一方面,天气转凉导致人体周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另一方面,夏季由于天气较热,血管扩张,血压相对较低,因此许多高血压患者在夏季会相应地减少药量。若进入秋季后不能及时调整药量控制血压,血压也会出现波动,引起不适症状。秋季也是过敏高发的季节,这与秋季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

二、人群: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者、具有糖尿病、高血脂或吸烟、饮酒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

1.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因生气着急而导致血压波动。

2.随气温变化及时调整衣物,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加件外套。

3.有晨练习惯者,应注意活动量适度;天气较凉时,晨练时间可适当后延,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再外出锻炼。

4.饮食清淡,适当多吃些滋阴的新鲜蔬菜水果,但应尽量少吃大鱼大肉等油腻食物。

5.监测血压,根据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药量。

6.患有基础疾病者应按时用药,例如降压药、降血脂药以及脑梗或支架术后的用药等,均需遵照医嘱规范服用,切忌随意减药、停药。

四、提醒:老年人群所发生的脑血管意外中,脑梗较多见,约占70%左右。对于脑梗来说,“时间就是大脑”,在发病4.5小时内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可以有效改善缺血的脑组织功能,促进恢复。一旦出现言语不利、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以免错过最佳抢救溶栓时机。

五、原因:秋季干燥的气候特点使人体极易感受“秋燥”,出现口鼻干燥、咽干不适等干燥甚至“上火”症状。秋季温差大,不能随早晚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也可能导致着凉受风,从而发生感冒。

秋分养生要点:秋分时节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

1.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或汗出受风。

2.勿盲目进补,尤其是不能随意吃易致“上火”的补药或辛辣##的饮食。

3.饮食宜清淡、滋阴、润燥。例如莲藕、蜂蜜、百合、银耳等润肺食物可适当多吃。

七、症状:可能出现胃痛、胃胀、胃酸、食欲不振、腹痛、打嗝、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问题。不同胃病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急性胃炎可见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甚至呕血、黑便、脱水等;慢性胃炎则常无明显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萎缩性胃炎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症状。

八、原因:胃病四季皆可发生,但秋季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气温的影响;二是饮食习惯的变化;三是情绪波动。

1.规律饮食,饮食卫生,忌口遵医嘱,少吃##性食物。尽量饭后服药,以防##胃黏膜。

2.保持精神愉悦,情绪稳定。

3.及时就医,去除病因,卧床休息,对症治疗。

4.防止腹部受凉,除了适时加衣外,晚上睡觉也要盖好被子。

十、秋季降温的同时也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因此应对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多吃水果如梨等滋阴养肺的食物。少开电扇,关窗睡觉也是防止秋燥的方法之一。

十一、秋分开始阳光照射少,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段的变化会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现象,“伤春悲秋”就是这种道理。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调节:加强日照量、光照量;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以倾诉烦恼和困惑;注意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愉快的情绪状态;保持充足睡眠;注意胃部保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