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起源的故事
中秋节,这个源于古代祭月的节日,已经演变为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古代的历法中,每个季节都被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因此它被命名为“中秋”。在这一天,月亮格外明亮,月光洒满大地,是人们赏月的最佳时机。
最初,中秋节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因此被称为“仲秋”,所以中秋节也被叫做仲秋节,或者是八月节。这个节日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是中秋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羿射下了多余的九个太阳,上天赏赐他一个成仙的药。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药交给了她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向了月亮。关于嫦娥为什么吃药,还有几种说法,这里就不再赘述。后羿对嫦娥的思念让他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后来演变成习俗,也有说人们听说嫦娥成仙之后,纷纷在月下设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
古人不但有当空赏月的习俗,还有临水赏月的传统。最早的记载见于《晋书》:“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唐朝时,唐明皇曾与杨贵妃在太液池赏月。而在传说中,信仰道教的唐明皇在一个名叫叶法善的道士作法下,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并在月宫白玉造的大城楼上写了“广寒宫”三个大字。自此以后,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便兴起来了。
我国民间祭月、赏月的风俗很多。中秋节的祭月、赏月风俗很多。在庭院或阁楼上陈设酒肴、瓜果、饼饵等供品进行祭月仪式。待到月儿当空时,全家便在清澈的月光下赏月叙谈,分享祭月礼品。自古以来就有“月到中秋分外明”之说。这是由于从我国北方吹来的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所以这段时间的月亮显得格外明亮,月色也最为美丽。唐代文人潘纬曾有诗云:“古今逢此夜,共翼演缪明。”中秋时节天空中云少、水气少、尘埃少、空气洁净,月亮显得格外明亮。
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除了赏月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比如祭月、拜月等。这些习俗不仅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和传统观念,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可以借此机会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享受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