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起源与庆祝丰收祭祖的传统 重阳节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很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秋季是收获的季节,重阳佳节寓意丰收和富饶,人们对这个节日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唐诗宋词中,有许多描写重阳节的诗词佳作,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往往寄寓了人们的美好祈愿。
在现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意在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全国各、团体、街道经常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以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晚辈们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他们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这一天,我们欢聚一堂,不仅是对老人的尊敬和关爱,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九九重阳的传说流传已久。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每年它一出现,就会有人病倒,甚至丧命。瘟魔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恐惧。在汝南县有一个青年恒景,他不惧瘟魔,决定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经过艰苦的努力,他找到了一位仙人,得到了降妖宝剑和驱邪秘诀。恒景在重阳日打败了瘟魔,为民除害。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习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就已提及重阳。三国时曹丕在书中明确提到重阳的饮宴。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文中提到了菊花和酒。这些都表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这一习俗也愈发盛行。
在古代传统观念中,双九象征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人们把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这个节日对老年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对他们过去贡献的纪念,也是对他们未来价值的期待。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是社会和家庭的重要支柱。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感激他们,关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