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寒食节的紧密关系及时间排列 别具意义的姊妹节情谊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重要的民俗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5或6日。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农耕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和气温的逐渐升高。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相仿效,在这一天祭祖扫墓。
在古代,清明节前一天被称为寒食节。据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故事。重耳在流亡他国期间,大臣介子推一直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为了迫使介子推下山相见,重耳下令放火烧山,结果误将介子推烧死。重耳十分痛悔,下令从今往后这一天禁火。因为禁火,人们这一天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融合,历代沿袭而成为民族一种传统节日。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後。而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两者一是农耕节气,一是典故民俗,本来就不是一码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这两个节日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唐代开始,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寒食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精神,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之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在当今社会,弘扬介之推的忠孝精神,聚民心,凝国魂,对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