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大全 节日文化与庆祝习俗解析
我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传承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我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很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旦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
春节是我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我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据记载,我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很为普遍。在元宵节时人们还会吃元宵和观灯。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都会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之说。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我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的尸体。后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人们会在这天陈瓜果于庭中以祀其事。乞巧节也称少女节。许多女孩子在这个晚上会在月光下穿七孔针,向织女乞求灵巧的手工。这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也是我国民间的重要节日。重阳、重九之名始于三国时代。重阳节的主要传统习俗有登高、插茱萸、饮酒赏菊等。这个节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将有瘟疫流行,让他回乡叫家里人登高饮菊花酒,以避瘟疫。人们纷纷照办,果然如此。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敬老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