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重要性超越小年庆祝 元宵节为什么被称为大年
有些地区会把元宵节当做小年,小年并不是固定的某一天,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时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沪一带的很多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我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小年,又叫祭灶节。祭灶是自古以来国内共同的重要祭祖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人们相信灶王爷会在这一天回到家中,因此会进行特殊的祭拜活动,希望他能够在玉皇大帝面前为一家人说好话。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所有人都会得到赦免。为了能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一些地区还会用糖瓜等食品来供奉他。与此同时一些家庭也会在这一天打扫厨房,寓意着将一切不好的东西都扫出家门,迎接新的一年。
不过若从常见的小年大年日期来看元宵节是属于大年的。农历腊月是小年及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的年份。小年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小年是大年的前奏,也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人们通常会在这天开始一些沿袭了两千年的习俗,即祭灶和扫年,来宣告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
大年,从腊月很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节日期间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等。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这个节日很初是汉朝时期为了人们赏赐元宵而设立的节日,后来在明朝时期,皇帝开始成为元宵节的“主角”,并且将元宵节赏花灯定为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动。
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这一做法在宫廷和寺庙里开始实行后,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除了赏灯之外,还有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也传承了传统文化。
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庆祝活动,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情感表达的平台。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走出家门,与家人、朋友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享受节日的欢乐和喜庆。同时元宵节也是一个祈求幸福和好运的节日。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和祈求神灵保佑,可以获得丰收、平安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