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形成过程详解及相关因素分析 洪水成因与防范措施分析
洪水一般是由河流泛滥造成,以“河水暴涨”为例来分析洪水产生的过程。河水暴涨通常指水量突然增加且下冲速度极快,其形成原因多半是局部地区出现又急又大的暴雨,导致河水无法及时宣泄,从而暴冲而下。通常在山林与原野地区,下雨时会吸收水分,超过吸收量的水累积在地表凹处,或者从斜坡“表面流出”。
我们介绍一下洪水的形成机制。在初期下雨时雨水会渗入山野,形成地下水。地下水也会流动,但速度较慢,成为“长期流出”。而在地表较浅处流动的,则是“中间流出”。一般来说登山客喝的泉水,就是源于山中岩石下方的“长期流出”。土壤会吸收雨水,扮演类似“水库”的角色。特别是森林地面,许多落叶与枯枝,能够发挥类似茅草屋顶渗水的功能,让雨水慢慢往下渗透,成为地下水。这就是森林能够“涵养水源”的原因。
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常常对洪水产生影响。“短期流出”很常出现在陡坡,雨水来不及被泥土吸收就流入河川。此时因为坡度陡峭,山上的枯枝与枯叶被雨水冲刷下来,很容易卡在大岩石或桥梁下方,形成天然水坝。当这些天然水坝积累的水量超过其承受程度时就会溃坝,引发洪水。
气象因素也是洪水的成因之一。如大量降雨、暴雪或融雪等天气事件会导致地表水体水位迅速上涨,超出堤坝等设施的承受能力,从而引发洪水。地形因素也是洪水的成因之一。低洼地区容易积水,一旦遇到暴雨或融雪等自然灾害,就容易形成洪水。地质因素也对洪水产生影响。地质结构不稳定,如断层、滑坡等,容易引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而引发洪水。
洪水并非单一因素的结果。人类活动也常常对洪水产生影响。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开采水资源等行为会损坏地表植被,使得土壤失去保持水分的能力,从而导致洪水。混合型洪水也是一种常见的洪水类型。如雨雪混合型洪水、暴雨洪水等常见于多暴雨的;融雪洪水则常见于高寒山区;冰川洪水和冰凌洪水则分别由冰川融水和冰凌堵塞河道引起。溃坝洪水则是挡水坝突然崩溃而形成的巨大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