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四句简单又唯美古诗精选
燃灯玩灯、舞火龙、观潮等传统活动,也是我国部分地区人民的节日习俗。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如壮族等,也过中秋节,且各有其习俗。中秋的灯笼在夜晚闪烁,如同星星落入凡间,给人们带来了节日的喜庆。舞火龙则是为了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的平安,火龙在夜空中飞舞,如同一条真正的龙在夜色中闪耀。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制作一种形似满月,象征着大团圆的中秋特色食品——月饼。苏东坡在诗中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可以想象当时的月饼是多么的美味。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明朝时期,人们对中秋节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当时的人们不仅品尝月饼,还将月饼作为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当时的节物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当时的文人雅士也喜欢在中秋节时赋诗作词,以表达对这一传统节日的喜爱和重视。
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盛于明朝。在明代文学家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月饼在民间被称为“团圆饼”。到了清朝,中秋祭月除香灯供品外,就是团圆月饼。供月的月饼大的直径有一尺多长,上面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这些图案都是根据月宫传说和人们对于月亮的想象而来,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现代月饼更是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甬式月饼等,各地的月饼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和特点。月饼内馅、形制及加工方法上也各有不同。北京的月饼酥皮、冰糖馅,甜而不腻,入口即化。广式的月饼糖浆面皮为主,有酥皮、硬皮两种,口味丰富,有咸甜两味,馅有肉类与莲蓉、豆沙等。苏式月饼也是酥皮,饼馅常用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玫瑰花等天然香料,口味清新,香甜可口。而甬式月饼则以苔菜为馅,酥皮搭配苔菜馅料,口感丰富,味道独特。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月饼的口味和类型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月饼糖多油重,现在多流行以果类为馅的低糖月饼。新的口味和类型也在不断涌现,如冰淇淋月饼、巧克力月饼等,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