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由来与节日含义是什么? 腊八粥通常在何时享用?
腊八节,这个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节日,是远古时期人们狩猎和原始农业收获的记忆缩影。当说到腊八节,人们不禁要问,腊到底是什么?其实,腊在古代的汉语字典里,其本意就是“猎”。在那个时代,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是原始农业和渔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生活习惯、活动安排都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年终岁末,农田里的作物都已收割入仓,田里也没有多少活计。这个时候,人们有了闲暇时间,于是便组织起来去野外狩猎。他们用猎取的禽兽和收获的农作物来敬神、祭祀祖先,这就是所谓的“腊祭”。人们感谢上天神灵赐予的农业果实,感谢祖先对生产生活的庇护,并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人畜兴旺,家族发达。这些隆重的猎祭盛典大都安排在农闲的农历十二月进行。我国农历中的很后一个月份就被俗称为“腊月”。
到了秦汉时期,腊祭活动就基本上固定在了十二月初八。南北朝时介绍岁时节日的书《荆楚岁时记》就说“十二月初八为腊日”。这个时候,腊八节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它不仅代表着人们即将迎来新的一年,更与春节这个我国各族人民很重大的传统节日紧密相连。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很重视的节日,是一年中时间很长、很为隆重的传统佳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祭灶、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其中,“腊八豆腐”是安徽黟县民间风味特产之一,也是腊八节的重要象征。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晒制豆腐,这种晒制的豆腐就被称为“腊八豆腐”。据说黟县的百姓有“当你把腊八豆腐放在嘴里吃时巴掌打到嘴上都舍不得放”的说法,可见其美味之至。
在北京地区,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会一天胜似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被称为“腊八蒜”。老北京人家,一到腊八节就意味着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街巷胡同里有卖辣菜的,也有卖腊八蒜的。但是卖腊八蒜的人是绝对不能吆喝的,因为他会直接喊出“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了心里就会咯噔一下,感觉人家在催债一样。老北京的腊八蒜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制的。
在临近年关的时候,湖南地区的百姓有制作腊八面的习俗。陕西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是不喝粥的,他们会在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吃碗腊八面。这碗面不仅营养丰富,还寓意着来年的丰收和富足。
在腊八节这一天,湖南、陕西等地的百姓还会腌制一种叫做“腊八豆”的食品。这是一种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风味小吃,也是湖南人民新年期间常做常吃的食品之一。而在陕西渭北一带,人们会在腊八节这一天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的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这象征着人们在腊八这一天也会祈求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