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形成的主要原因解析 洪水的成因有哪些
洪水,特大的径流往往是由于河槽不能容纳而泛滥成灾。根据洪水形成的水源和发生时间,一般可将洪水分为春季融雪洪水和暴雨洪水两类。春季融雪洪水通常发生在气候寒冷的高海拔地区,而暴雨洪水则在我国广泛存在,尤其是南方湿润地区,如长江、珠江、海河等流域。
在暴雨洪水中,暴雨是主要成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全年降雨量除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绝大部分地区50%以上集中在5~9月。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大部,西南、华南南部,大部分地区70%~90%,淮河到华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50%~70%,也集中在5~9月。近代的几次著名水灾,如长江1931年和1954年大水、珠江1915年大水、海河1963年大水等,都是这种类型的洪水。
除了暴雨,山区河流上还会发生地震导致的山体崩滑,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一旦堰塞湖溃决,也会形成类似的洪水。这种堰塞湖溃决形成的地震次生水灾的损失,往往比地震本身所造成的损失还要大。
洪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灾害系统,因为它的诱发因素极为广泛。除了降雨、融雪、冰川融化等自然因素外,风暴、火山爆发、海啸等也可以引发洪水,甚至人为的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滥。
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洪水灾害在我国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损失大的特点。在我国,大部分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洪涝灾害。洪涝灾害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令人感到的是根据历史记录,我国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灾隐患。
我国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同时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洪水的发生和加剧。
自然因素虽然是洪水形成的基础,但人为因素却通过改变自然环境的平衡状态,加剧了洪水的灾害性影响。例如在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导致植被减少,使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减洪峰能力降低;而在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也削弱了调蓄洪峰的功能。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
气候条件如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现象是导致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原因之一。而地理条件如河流的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等也是洪水形成的因素之一。河道特性如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滞洪能力较差;中下游河道泄洪(过洪)能力不足等也是导致洪水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