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起源
我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制定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首月,这一改变后来成为了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农历)的基础。落下闳也因此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我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长达2080年。
春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旦”、“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旦”、“元首”、“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1912年***在南京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的一月一日。然而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辛亥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于1913年(民国二年)七月,由当时北京任内务总长向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提议将阴历的岁首称为春节,并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称为“春节”。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我国人对未来一年的期待和祝福的象征。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随着新我国的成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的民间习俗,还增加了不少新的,使春节具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春节期间的活动也极为丰富多彩。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的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在少数民族地区,各族过新年的形势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习俗差不多,而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则有自己的特殊庆祝方式。春节也是苗族、铜族、瑶族等地的盛大节日。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人民共和国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团聚。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春节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庆祝这个古老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