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初四过大年的传统及其由来 体验莆田大年的独特魅力
相传在明朝时期,倭寇不时骚扰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一次,正当莆田人在高高兴兴过年三十的时候,倭寇杀过来,烧杀抢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这个经历让莆田人深刻理解了平安喜乐的年三十的重要性。
所以在莆田,初二是严忌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因为在古代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过了初三,大家觉得应该再过一次年,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的更隆重。这种习俗就一代代的传了下来,直到现在。这样的春节,也让莆田人深深体会到生命的延续和传承的重要性。
在莆田,春节也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春联。人人熟知春联均是一色通红,但唯独莆田春联的联头上多了一截约10厘米长的白额,红白相间,格外醒目。这个习俗也是有历史故事的。据说在清兵入关后,滥杀无辜百姓,莆田不少人家也身陷其害。为了表示“国泰民安”,家家户户只能按照要求贴红联。在悲伤和愤怒中,有些人在贴红春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这种哀思亲人的方式逐渐演变成了独特的“白头春联”习俗,流传至今。
炸豆腐是莆田人过年必备的美食,寓意吉祥和富贵。在过大年这天,他们还要再准备一些豆腐。在初五早晨,他们会和初一一样吃炒面,这是一年中很可口的早餐,之后就互相串门。
车鼓表演是莆田市喜庆节日常见的民俗文艺表演形式之一。据《兴化府志》记载,莆田车鼓的产生也与抗倭有关。戚继光曾数度率领戚家军入莆抗击倭寇,一次作战时由于兵力分散,戚继光便邀请民间勇士以车载鼓参战,鼓舞士气。从此以后,莆田人便爱上了具有战鼓之风的车鼓,并在民间喜庆节日时表演。这种表演形式流传至今,成为了莆田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之一。
在莆田的春节期间,还有一种美食不得不提——炸果子。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和红糖做成的甜味小吃,香脆可口,寓意着新年的甜蜜和幸福。家家户户会在春节期间制作炸果子,互相赠送,表达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