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赏月的深刻寓意与团圆美好 团圆并享受月光的象征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大约始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唐宋。那时中秋赏月之风遍及大江南北,文人墨客纷纷以诗会友,吟咏月色。唐诗中有许多描绘中秋赏月的诗篇,如王建的《月夜》诗:“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还有徐凝的诗句:“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这些诗作展示了中秋夜的独特魅力和人们对团圆的美好期待。
中秋节,又称月节、追月节、拜月节、玩月节。从唐代中叶开始,中秋赏月之风日盛,成为时尚。其中,***的一首《静夜思》很为脍炙人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思乡之情的画面。他的《把酒问月》一诗,则从“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表达了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明清时期,祭月、拜月成为全国通行的习俗。在清代俗谚中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还有特制的祭月月饼,这种月饼较其他月饼为“圆而且大”,“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捣药。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长,画像金碧辉煌,非常精致。当时家家户户都会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来的供品。
明清以后,北京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清人昵称玉兔为“兔儿爷”,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人们用黄沙土做兔儿爷,装饰以五彩颜色。兔儿爷的出现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20世纪初,民间索性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名称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
除了传统的习俗和神话传说之外,中秋节的来源还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很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嫦娥奔月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西王母赏赐了他一种“不死药”,后羿不忍心抛下心爱的妻子嫦娥独自升天成仙,便将药带回家交给嫦娥保存。然而后羿的徒弟逢蒙心怀嫉妒,趁后羿外出之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情急之下,嫦娥一口吞下了仙药,结果身体轻飘飘的飞到了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在院子里设下供案,摆上瓜果食品来对月遥念嫦娥。人们也纷纷效仿,于是就形成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
除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之外,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也与中秋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秋节的各种活动和习俗中,人们不仅是在庆祝这个传统的节日,更是在传承和弘扬一种民族的文化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