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什么效应,星座用的是什么心理原理
在当今社会,星座文化盛行,星座似乎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影响,这其中蕴含着复杂而有趣的心理原理。其中巴纳姆效应是星座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巴纳姆效应的特点在于我们容易相信笼统的一般性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星座对于各个星座的性格描述往往是宽泛且模糊的。白羊座常常被描述为热情、勇敢、充满活力。这种描述涵盖了很多人在某些情境下可能展现出的特质。对于那些在生活中偶尔表现出勇敢一面的人来说看到白羊座的这个描述就会觉得与自己相符。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看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1948年做过一个实验,他让被试者做一个人格测验,随后给予他们一份由“心理学家”评定的结果,但其实所有的结果都是极为相似的笼统描述。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试者认为这个结果非常准确。这就证明了我们在面对类似星座性格这种宽泛描述时的心理倾向。
巴纳姆效应还涉及到自我选择性关注。当我们看到星座描述的积极方面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强化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记忆和感受。比如:射手座被视为乐观、热爱自由的星座。那些向往自由的人群,在读到这个描述时就会更多地关注自己在生活中追求自由的事迹,而忽略那些与这个描述不相符的时刻。我们在社交中如果得知彼此星座相同并且有符合星座的性格特点,就会增加亲近感。这也使得巴纳姆效应在星座传统习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从心理需求方面来看星座满足了我们对于自我认知的渴望。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但有时候自我寻找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星座给出了一种简单的自我认知框架。双鱼座被认为富有同情心和想象力。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比较擅长共情他人那么双鱼座的这个描述就会成为他自我认知的一种补充。这就像是在拼图游戏中找到了一块可能适合自己的拼图。
星座也满足了我们对归属感的需求。人是社会性动物,都希望找到群体归属。星座文化构建了12个星座群体。当我们说自己是某个星座的时候,就仿佛在向他人表明自己属于某个特别指定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有着所谓的共性特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归属感可以增强个体的安全感和自豪感。
在文化方面,星座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从古代的天文学和神话传说中演变而来。不同传统习俗都有对星座与人性关联的解读。比如在西方传统习俗《希腊神话》中的故事为星座的性格描述奠定了一定基础。这种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通过媒体、书籍等多渠道传播。大众媒体不断渲染星座的概念,报纸上的星座专栏、网络上的星座运势APP等,让星座文化全面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环境也为星座效应的扩大提供条件。现代社会的压力较大,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倾向于寻找一些简单有趣的方式来解释自己和他人。星座正好符合这种需求。社交场合中星座成为一种很好的焦点切入点。很多人在聚会时会介绍星座相关焦点,这进一步推动了星座效应的传播。
星座传统习俗的所谓“效应”,主要是巴纳姆效应在起作用,同时结合了我们的心理需求、文化和历史传承以及现代社会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在未来,我们可以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进一步探究不同背后文化下星座文化的影响差异。也可以研究如何在教育等领域引导我们正确看待星座文化,避免过度依赖星座来解读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