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的含义与寒冷冬季的象征 冬至节气代表了什么样的节气变化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非常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很受重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
在古代,人们把冬至看作是一个新的轮回的开始,也是预测未来天气的好时机。《尚书》“尧典”中称冬至为“日短”,因为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北半球白天很短,黑夜很长。冬至过后,日照北移,白天愈来愈长,黑夜愈来愈短。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很短、黑夜很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看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这一天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预示着否极泰来。
南朝梁人崔灵恩撰写的三礼义宗中记载,冬至有三重意义:一是阴极之至,二是阳气始至,三是日行南至。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相争之日,是预测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时机。
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冬至,把它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来庆祝。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在古代的民间,人们还会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姜饭、冬至米团以及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在古代天文学上人们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这句话说明了冬至后天气会越来越冷,但是阳气会逐渐回升。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很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这句话说明了过了冬至后人们的作息时间会越来越晚。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这一天的天气状况会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果冬至是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是晴天;反之则是阴天甚至下雪。“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的意思则是说:冬至这天如果是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