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取个好名字 取店名字引爆客流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店门口总是排着长队,而隔壁店铺却冷冷清清?可能答案就藏在招牌上的那几个字里!去年有个做卤味的朋友跟我抱怨,说他家鸭脖配方绝对比周黑鸭正宗,可开业三个月了每天营业额还不到两千。我到他店里转了一圈就发现问题——店名叫"老陈秘制风味鸭",这名字念起来费劲不说连卖的是啥都要仔细看小字才知道。后来改名叫"嘎嘣脆锁骨王",三个月后分店都开起来了!
让人过目不忘的方法
好名字就像会说话的招牌,能在三秒内把客人拽进店里。看看街边那些网红店,"茶颜悦色"用四个字就把产品属性和视觉体验说清楚了,"蜜雪冰城"更是小学生都能一笔一画写出来。千万别学那些自嗨型取名,什么"饕餮阁"、"璎珞轩",生僻字看得人头皮发麻,手机查完字都凉了客人早跑隔壁去了!
记得前年有家火锅店叫"牛气冲天",结果开业当天消防来检查说广告牌超高超宽。老板急中生智把招牌改成"牛三斤",没想到第二天排队的人从五楼排到地下室。原来这名字既暗示了食材新鲜现切,又带着市井烟火气,路过的大妈都说"走,去称三斤牛肉涮着吃"!
把特色烙进招牌里
好的店名应该像浓缩的广告语,看一眼就知道卖啥绝活。成都的"钢管厂五区小郡肝"就是个典型,把发源地和招牌菜直接焊在店名上。要是改成"蜀香阁"之类的泛泛之名,估计现在还在跟游客解释小郡肝到底是啥部位呢!
去年认识个做轻食的姑娘,店名起先叫"纤体魔方",听着像健身会所。后来改成"沙拉蹦迪",立马年轻十岁的感觉!她说现在客人进店都会问:"你们家沙拉真会跳舞吗?"其实就是在摆盘时加了食用金箔,阳光照下来真有bpngbpng的效果。你看好名字连产品亮点都能自动传播!
玩转文字小心机
谐音梗用好了绝对是大杀器,但千万别踩雷。有家烧烤店叫"高烤状元",学生们考前都来撸两串讨彩头,比直白的"金榜题名烧烤"有趣多了。不过要注意方言区别,听说有家"饭醉团伙"在重庆火爆得很,到了上海却被人举报疑似黑社会窝点,这就玩脱了!
最近发现个超绝的例子——"解忧杂货铺咖啡"。既蹭了东野圭吾的书名热度,又把咖啡+文创的混业模式说得明明白白。更妙的是英文名"Cure Cafe",治病疗愈的概念瞬间高级感拉满。这种名字自带传播基因,小姑娘们拍照发朋友圈时连滤镜都会选得格外用心!
接地气更要接财气
千万别觉得土名字没市场,"王婆大虾"听着俗吧?全国连锁开了一千多个!关键是这个"王婆"让人联想到邻家阿姨的实在,配上"大虾"的视觉冲击,路过闻着香味就忍不住进去。反观那些"法式轻奢餐饮空间",名字端着架子,钱包也端着不敢进!
认识个东北大哥开铁锅炖,店名从"雪乡情怀"改成"炕头铁锅炖",当月流水翻三倍。他说现在客人进门就喊:"来套炕头套餐!"其实就是把塑料凳换成花棉袄坐垫,墙上挂几串辣椒玉米,结果成了网红打卡点。你看好名字能把消费场景直接具象化!
文化红线不能碰
取名时得把地方风俗当圣旨供着。听说有家川菜馆在区叫"蜀香猪手王",开业三天就被迫改名。现在改叫"弹跳兔头王",反而因祸得福成了特色菜。还有个反面教材是"皇庭御膳",听着霸气却被举报虚假宣传,最后换成"百姓大厨房"才消停!
最近帮朋友改了家湘菜馆的名字,从"洞庭秋月"改成"辣椒开会",包厢分别叫"爆辣""中辣""微辣"。结果带孩子的家庭客增了三成,家长们都说这名字实在,不用担心娃被辣哭。你看好名字还能自动筛选目标客户!
未来战场在舌尖
现在注册店名可比找对象还难,去年餐饮商标驳回率超过60%。有个做奶茶的姐妹花了八万买回"泡芙小姐"商标,早知道就该提前布局。建议各位老板起名时先上商标网查三遍,别等做火了被告侵权,那可比失恋还痛!
最近发现个趋势——好吃的名字开始往五感延伸。像"咔嚓脆肉夹馍"自带音效,"会呼吸的舒芙蕾"勾起触觉想象,"星空雪顶奶茶"直接给你视觉冲击。下次路过这类店铺,记得观察他们的招牌设计,绝对和店名形成组合拳!
说到底,好店名就像给生意装了台印钞机。它不用电不烧油,每天24小时站在街边帮你吆喝。那些觉得取名不重要的人永远不知道客人是因为招牌上的某个字多看了两眼,还是因为某个谐音梗会心一笑。记住,顾客的脚永远跟着眼睛走,而眼睛最先捕捉的,永远是那块会说话的招牌!